第三輪申請截止日期:
 07/04/2024 23:59

第三輪申請截止日期:  07/04/2024 23:59

如何申請

資助計劃類別

「無窮實現室」因應不同的創新發展階段提供相應的資助金額:

創新發展階段向社創基金申請的資助金額配對金額的比例要求
(社創基金: 申請者)
項目實踐期
原型
原型設計、測試及改進
$200,000-$300,000毋須配對1 年
初創
孵化創新概念,落實初創項目
具備執行相關項目的經驗
沒有上限申請 $300,001-$900,000,須以2:1配對

申請高於 $900,000,須以1:1配對
1-3 年 *
擴大規模
拓展現有社會創新項目,增強扶貧成效,加深社會效益
沒有上限申請 $300,001-$900,000,須以2:1配對

申請高於 $900,000,須以1:1配對
1-3 年 *

* 取決於項目規模

申請資格

「無窮實現室」歡迎任何人以個人或團體身份參與,發揮社會創新力量,消除貧窮,申請人須符合以下條件:
  • 申請人須提供記錄,證明有足夠能力應付擬定項目的規模。
  • 申請此計劃的計劃書不能同時提交至其他社創基金的協創機構。
  • 現正或曾經接受政府資助的服務或活動項目,一般不會獲得考慮。
個人申請者公司或機構申請者
  • 只可參加原型階段
  • 須是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
  • 可參加任何階段
  • 於公司條例(第622章)下成立及登記之公司
  • 香港法例下成立的法定團體

時間表

2.5 個月

項目申請及篩選

  • 歡迎任何合資格人士以個人或團體身份申請
  • 簡易申請四部曲:

(i) 在網上申請表寫下你的項目概念
(ii) 網上遞交申請
(iii) 稍後會有專人聯絡以確認申請及項目篩選結果

2 個月

專業培訓

入圍的申請人將接受:

  • 7至11小時度身訂造的培訓
  • 與專業導師和樂施會進行2至4節顧問諮詢服務
  • 經培訓及指導後,修改並完善項目計劃
  • 進一步的市場研究和試驗
約 2.5 個月

遴選

  • 入圍的申請者須進行小組面試
  • 評審小組將推薦名單遞交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 (SIE Fund) 專責小組審批
1-3 年

實踐項目

  • 將提供度身訂造培訓、跨界別交流活動、主題研討會及工作坊,協助申請人建立人脈,將社區項目付諸實行,共創無窮未來

時間表

2.5 個月

項目申請及篩選

  • 歡迎任何合資格人士以個人或團體身份申請
  • 簡易申請四部曲:

(i) 在網上申請表寫下你的項目概念
(ii) 網上遞交申請
(iii) 稍後會有專人聯絡以確認申請及項目篩選結果

2 個月

專業培訓

入圍的申請人將接受:

  • 7至11小時度身訂造的培訓
  • 與專業導師和樂施會進行2至4節顧問諮詢服務
  • 經培訓及指導後,修改並完善項目計劃
  • 進一步的市場研究和試驗
約 2.5 個月

遴選

  • 入圍的申請者須進行小組面試
  • 評審小組將推薦名單遞交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 (SIE Fund) 專責小組審批
6 個月

實踐項目

  • 將提供度身訂造培訓、跨界別交流活動、主題研討會及工作坊,協助申請人建立人脈,將社區項目付諸實行,共創無窮未來

評審準則

我們會根據5個評審準則遴選項目申請,每項評審準則在創新項目中有不同比重:

原型初創擴大規模
社會效益
  • 準確洞悉社會問題及成因;
  • 提出相應解決方案;
  • 清晰陳述改變理論和項目預期受益者。
20%25%25%
創新
  • 尋找新的受益群體,發掘其特定需要或提議新的解決方案;
  • 方案中加入創新元素;
  • 提出嶄新角度理解和解決社會問題;
  • 運用創新科技
30%20%15%
項目設計與實踐
  • 可行的項目計劃,包括良好的組織結構、合理資源分配,及可達成的關鍵績效指標(KPI)。
20%25%25%
團隊能力
  • 需展示是否有完成項目及管理風險的能力,包括團隊負責人及個別隊員的專業知識、過往工作經驗、資歷和專業認證等。
15%15%15%
可持續性
  • 社區可持續性:對社區的長遠效益;
  • 財政可持續性:在資助限完結後,項目持續獲得資金的能力;
  • 團體可持續性:資助期後對團體的影響。
15%15%20%

立即申請

2024年4月7日截止申請。

我們建議閣下使用最新版本的 Google Chrome (117+) / Mozilla Firefox(117+) / Microsoft Edge(117+)/ Mac系統的 Safari (16 及以上版本) 網頁瀏覽器,以享用最佳的瀏覽體驗。

參考案例

問題 Problems
香港在全球最富有的城市榜中排行第八,不少人生活富裕,物質豐富。香港人每日的廚餘棄置量超過3,000公噸,大約等於250輛雙層巴士的重量。與此同時,本港三個長者,就有一個窮。許多長者無法負擔新鮮蔬果,營養不足。社會看似資源豐盛,但有人得到太多,有人得到太少,同時出現大量浪費。浪費的不只是食物,也包括種植和製作這些食物所耗用的有限天然資源;廚餘到了堆填區所製造的溫室氣體,造成氣候變化,貧窮人首當期衝。

好橋 Solutions
剩菜回收體驗
樂施會的夥伴「民社服務中心」以「社區資源再分配」去應對問題。他們連結街市裡面有心的檔主,收集當天賣不完的新鮮剩菜和食物,然後重新整理食材,再分發給區內的基層街坊和長者。民社更將服務衍生為「剩菜回收體驗團」的方式,在社區召集有心人,包括學生、親子、青年一起行動,身體力行支持基層長者的一餐。他們又培訓大專生帶領體驗團,培養更多新血,持續關心問題。

改變 Changes
計劃展開至今,得到過百位檔主的響應,每年有過千參加者參與剩菜回收體驗,也有不少學校、NGO、商界團體參與其中。募集得來的食物,讓很多基層街坊與獨居長者受惠。資源得到更好的分配,減少不必要浪費的同時,又能讓有需要的街坊取得新鮮營養的食物,提升飲食質素。

問題 Problems
少數族裔佔香港總人口8%,但他們卻是社會上邊緣的一群。由於中文語言能力較弱,他們無論在日常生活、升學、工作以至使用社會服務等面對更多的困難。南亞裔貧窮率達23%,遠高於整體貧窮率14.7%。在香港,一般市民很少接觸少數族裔人士,不太了解南亞地區文化,因此存在不少誤解,甚至歧視,對少數族裔人士,尤其是青年與兒童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好橋 Solutions
拉闊世界觀的多元文化教育
為提升香港市民的文化包容,以及對少數族群的理解,樂施會夥伴「WEDO GLOBAL」培訓少數族裔青年文化大使擔任導師,並設計出各樣有趣的文化體驗,例如另類文化導賞團,由大使帶大家走進深水埗少數族裔社區,透過社區考察、與南亞裔店主進行交流活動,藉以認識少數族裔人士的生活面貌,以及他們面對的種種挑戰。又有「遊戲遊南亞」工作坊,透過一起玩家鄉傳統遊戲,分享他們的成長故事。

改變 Changes
WEDO GLOBAL的少數族裔文化大使培訓,讓少數族裔青年有更多發展與發聲機會;由他們所帶領的文化體驗活動,讓參加者直接感受到少數族裔青年的才華,讓大家能互相深入了解、看到彼此之間的共同之處。活動亦成功增進了參加者對香港南亞少數族裔的接觸機會與認識,引發大家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幫助少數族裔尤其是基層人士改善生活處境。

問題 Problems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有長期護理及照顧需要的人數不斷上升,當中包括長者及持續老化的殘疾人士。可是,現時香港缺乏整全的長期照顧系統,很多時候,照顧任務都落在家人身上。照顧者年中無休地擔當起居飲食、就醫覆診等照顧任務,犧牲了休息、私人空間,甚至工作機會,這對於缺乏支援、足襟見肘的基層家庭照顧者來說,特別辛苦,連喘息的機會也沒有。

好橋 Solutions
「樂助有里」鄰舍支援計劃
樂施會香港資助夥伴「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關顧聯)」,在社區發起「樂助有里」計劃,招募區內街坊成為「樂助友」,再配對同區的長者或殘疾人士,讓「樂助友」為有需要的街坊提供持續支援,例如陪診、清潔家居、煮飯、買餸,又或是陪同外出探訪親友、到公園散心或者到社區中心聯誼。同區街坊相處起來同聲同氣,讓服務使用者更感親切。服務亦讓平時忙於照顧家人的照顧者,有機會處理私事或喘一口氣。關顧聯亦與區內商戶合作,為照顧者提供待用咖啡劵或優惠,推動社區內對照顧者的支持氣氛。

改變 Changes
計劃連結起區內街坊互相守望,讓有長期照顧需要的基層家庭不感孤單。「樂助友」的幫助和陪伴,讓有長期照顧需要的人士減少負面情緒、內心更平靜,而且「樂助友」更能改善使用者的家居衛生、減少跌倒的機會;亦能分擔照顧者的照顧任務,減輕壓力。

問題 Problems
香港公營房屋供應不足,不少低收入家庭只能居於環境惡劣的劏房,對正值成長期的兒童及幼兒影響尤其深遠。長時間面對壓迫的環境,令住戶承受極大生活不便與精神壓力,亦限制了兒童及幼兒的發展空間。不少孩子只能困在床上玩耍,或者窩在小摺檯上做功課,非常不利成長。由於缺乏儲存空間,很多劏房基層家庭只好將大量雜物擺放在不同位置,使出入易生意外,一旦發生火警更是不堪設想。

好橋 Solutions
從儲物空間著手,改善基層兒童處境
由於獲得迷你倉公司免費提供儲存服務,令樂施會香港資助夥伴「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亞斯理)」,能安排基層劏房家庭將不常使用的物品暫存迷你倉內,釋出更多居住空間。阿斯里連結參與計劃的家庭,組成小組,互通家居儲存貼士及育兒親子等資訊。計劃又為住戶提供小型家居維修,進一步改善生活和學習環境。除此以外,亞斯理亦為參與計劃的學童,提供學業支援、興趣班及親子戶外體驗等活動,支持兒童的多元發展。

改變 Changes
計劃讓基層兒童獲得全方位的支援。額外的儲存空間及小型維修服務,改善了劏房兒童的生活空間和品質,減少在家玩耍時發生意外的風險,並能提升學習環境。學業支援服務,讓平時在學校跟不上進度的孩子得到個別照顧,亦能減輕家長照顧子女學業的壓力。

問題 Problems
在台北,不少無家者有工作意願,卻礙於學歷、年紀、身體狀況、沒有住址等因素,很難找到工作。而且無家者通常身上現金有限,頂多能支撐兩星期左右的生活開支,故一般每月出糧的全職工作對他們來說,難以應急,工作選擇變得更少。

因此,以現金出糧、時間彈性的散工,是不少無家者的經濟支持,例如在街頭舉牌宣傳、派傳單等。可是,這樣的工作機會相當稀少,而且多集中在星期六、日。所以,雖然不少無家者具備勞動力,但大部分時間只能等待。

好橋 Solutions
街頭散工配對服務
樂施會台灣資助夥伴、新創團體「人生百味」向大眾募集散工機會,尋找有意為無家者提供散工機會的潛在友善客戶,再配對有工作意願的無家者提供包裝、清潔、油漆、搬運等服務,以增加無家者的就業機會與收入。他們以工作隊的方式運作,建立友善工作環境,培養隊員之間的信任與默契。

改變 Changes
參與計劃的成員除了收入增加,飲食與睡眠狀況也隨之改善。遇上惡劣天氣,他們也能利用收入找地方住宿。至於給予工作機會的顧客方面,很多人在使用服務後不只滿意,更紛紛表示驚訝與感動。透過與工作隊的相處,人們更理解無家者議題,有助消弭標籤和誤解。

問題 Problems
在東南亞國家,有不少人因為家鄉貧困,而漂洋過海到別的地方打工養家。例如在台灣,就有超過70萬的東南亞移工 (即「外籍勞工」),其中以印尼移工最多,不少人從事家庭傭工或護老中心看護。

很多印尼移工都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能存一筆錢,他日回鄉之後經營小生意,自力更生,不用再為糊口而離鄉別井。可是,看護、家庭傭工這類工作卻難以讓移工們累積到營商知識與技能;而人在他鄉,想自學也缺乏渠道。結果,不少移工出國打工多年,回國後仍無法實現夢想,又或者因為生意失敗把存款賠光;想轉工又不容易,結果無奈要再度出國成為移工,型成惡性循環。

好橋 Solutions
移工人生學校
樂施會台灣資助夥伴One-Forty,每個週末也為印尼移工舉辦中文課和電腦課,課程形式互動有趣,結合文化、設計思維、理財與生涯規劃元素,協助支持移工適應在台灣的生活,培養創新精神,規劃長遠人生路。而且課程把大家凝聚起來,交織出支持網絡,使移工們人在異鄉也能互相照應。One-Forty亦有舉辦網上課程,讓無法出外上課的移工,也有學習、與其他學員互動的機會。

改變 Changes
One-Forty的「移工人生學校」,讓移工在台打工期間也能發展自我。不少學員回鄉後,都踏出夢想第一步,例如開雜貨店、文具店。也有移工因為學會了中文與電腦,回鄉後在華人開設的公司找到待遇不錯的穩定工作,生計得到改善,又不用再與家人分隔兩地。One-Forty亦積極串聯返鄉學員與在印尼的台商,配對就業機會,讓學員們回鄉後有更多人生選擇。

問題 Problems
全球每十個人,就有一個每天都吃不飽,當中很多都是與大地為鄰的小型糧食生產者。生產食物的人,卻偏偏吃不飽,這跟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不公平的貿易方式、農民缺乏支援及基礎資源等結構因素有關。現代的糧食生產與飲食方式,製造大量溫室氣體,而且導致單一種植、土地破壞、小農受剝削等問題。情況跟糧食生產商、零售商、飲食業者有關,也跟消費者密不可分,但人們不一定為意這些問題,以及自己對問題的影響力。

好橋 Solutions
「良食節」計劃
樂施會與澳門資助夥伴「綠色未來」合力在澳門推廣「糧食及氣候公義」概念,並發起「良食節」計劃,邀請社區內大小食肆與外賣店發揮廚藝和創意,推出「良食餐單」,為食客提供採用公平貿易及素食食材的餐點,並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以各樣方式推動食客實踐低碳、惠貧的飲食習慣。與此同時,綠色未來與樂施會合力舉辦剩食食材烹飪、手作DIY等工作坊,將糧食及氣候公義概念分享給學校、家庭與社區,鼓勵大家一起實踐理念。

改變 Changes
良食節計劃得到澳門超過80間食店與廣大食客的響應,工作坊亦得到很多家庭和學校的好評。計劃讓大家更明白貧窮農民面對的困難,意識到自己在全球糧食系統中的影響力,引發大家嘗試改變日常習慣,以支持公平貿易、低碳飲食等方式,幫助發展中地區的農民改善生計,並合力對抗氣候變化。

常見問題